球罐内,特检员利用仪器,对球罐进行无损检测。
有这样一群人:在外人眼中,他们应该是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在空调房里工作;但事实是,无论天气再热,他们都要身着厚厚的工作服,在各种设备之间爬进爬出,只是为了查出设备的缺陷,消除设备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他们不能恐高、不能怕脏,劳动强度大,经常出差……他们就是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的特检员。
8月23日,记者跟随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容器管道检验中心检验一科的特检员们来到泉州,体验高温中特检员在球形储罐中的工作。
为了应对夏天的高温,陈敏良给自己准备了一条随身的毛巾。
这次到泉州对球罐进行检验的有翁东山、邱振昌、陈敏良、余祥峰和吴高峰等5人,要对泉州昭商石化有限公司的两个1000立方米的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进行定期检验。这两个球罐自身高度大约12米,总高度大约15米,相当于5层楼高。
当天泉州的最高气温达34摄氏度。下午3:30,记者跟随特检员们刚换上长袖工作服,就立即感受到了高温的厉害:汗开始不由自主地多了起来,皮肤的呼吸也没那么顺畅了。戴上手套前,邱振昌请记者轻轻摸一下球罐外表。好家伙,滚烫滚烫的。原来,经过半天的暴晒,金属球罐外体温度已经很高。要对球罐内部进行检验,只能通过球罐底部一个直径50厘米的小洞进出。一个特检员先爬了进去,外面的特检员除了把检测器械递进去外,同时还把一箱矿泉水和一箱碘盐搬了进去。为什么要搬碘盐?翁东山告诉记者,球罐内部太热导致流汗不止,如果特检员只喝水不补充盐分的话很容易晕厥,所以他们需要补充碘盐。
要进入大型球罐检查,特检员只能通过这个小洞。
进到球罐内部,记者花了好一会儿才适应了昏暗的环境。太阳暴晒,对特检员的影响是:球罐内部的空气极度闷热。虽然有吹风机往罐内输送空气,但由于洞口太小,而特检员工作的地方又远离洞口,因此,特检员基本“享受”不到风的吹拂。
顺着内部搭好的脚手架,特检员们麻利地爬上球罐内部的最高处,并顺着焊缝仔细进行检测。对球罐的检验,特检员主要进行资料审查、宏观检验、安全附件检查以及罐体的无损检测。其中,无损检测又分为磁粉检测、超声波检测以及测厚等。磁粉检测,是特检员把用磁粉调制的磁悬液喷到罐体上,通过检查磁粉的聚集状况来判断罐体是否有缺陷。记者注意到,由于罐体温度很高,磁悬液喷到罐体上遇热发出“嗞”的声音,并且很快就挥发干。要想准确判断,特检员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大约10分钟后,记者开始感觉到空气越来越闷,呼吸也越来越困难。记者慢慢移到洞口附近,抬头看时,眼前的特检员们衣着已经“焕然一新”:原先灰色的工作服已完全被汗水浸湿,变成了黑色,只有膝盖以下的部位还是灰色。
内部检测结束,特检员们“回到”地面。此时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对他们而言,有风吹过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坐在脚手架上,陈敏良掏出随身携带的毛巾疯狂地擦起汗来。带毛巾上阵,也是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后得出的经验。汗很多,工作场所又有很多铁锈,一条毛巾能用多久?“一般一条毛巾用三个工地吧。超过三个工地,毛巾就开始变得又黑又酸,没法再用了。”陈敏良说。